阳(汉语汉字)

2023-02-26 综合百科 万阅读 投稿:本站作者
最佳答案阳,汉语常用字,一级字,读作yáng。最早见于甲骨文。会意字兼形声字。从阜(fù),昜(yáng)声。字义与山有关。其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;一说本义是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,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;后引申为日光,日头;又引申为有光的,光亮的,明显的,外露的,可见的,凸出的;又引申为公开地,明显地等意思。“阳”也是中国姓氏之一。

阳(汉语汉字)

目录

汉语汉字

阳,汉语常用字,一级字,读作yáng。最早见于甲骨文。会意字兼形声字。从阜(fù),昜(yáng)声。字义与山有关。其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;一说本义是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,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;后引申为日光,日头;又引申为有光的,光亮的,明显的,外露的,可见的,凸出的;又引申为公开地,明显地等意思。“阳”也是中国姓氏之一。

中文名 阳
拼音 yáng
繁体 陽
部首 阝(阜字旁,左耳旁)
五笔 bjg
仓颉 nla
郑码 ykvv
笔顺 522511
字级 一级字
平水韵 七阳
注音 ㄧㄤˊ
笔画 6
统一码 基本区U 9633
结构 左右结构
四角 76200

1、字源演变

演变流程图

“阳”,六书属会意兼形声字。甲骨文的“阳”字左边是“阜”(土山),有升高的意思;右边上部是“日”,下部是“T”,是祭神的石桌(有学者认为指树枝),表示太阳升到了祭桌(或树枝)的上方。金文在“T”的左下方加“彡”,表示阳光,变为“昜”,会意太阳升起,阳光普照,“昜”兼表声(有学者认为右边是一盏明灯,明灯升高,光明至极)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。小篆线条化。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“阜”写成“左耳旁”。楷书笔画化,“阜”变为“左耳刀儿”。简体楷书以“日”代正体楷书的“易”,成为通用的简化字“阳”。

“阳”,本作“昜”。昜,既是声旁也是形旁,是“暘”的本字,表示日光照耀。“阳”字的本义指山的南面、水的北面,即受光的一面;引申为太阳、阳光,又引申为温暖,还引申为明亮;又指古代的哲学概念,与“阴”相对;又有外露的”“表面的”的意思。据《说文》:“阳,高明也。从?,昜声。”其本义亦当为“高明也”,非具体指山之南、河之北也,当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,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,故从阜从昜会意。甲骨文见昜、阳,但未见阴和侌,西周金文则昜、阳、阴俱见。

2、现代释义

3、基本释义

1.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,与“阴”相对:一阴一~谓之道。阴~二气。

2.颜色明亮:神光离合,乍阴乍阳。——曹植《洛神赋》

3.日光;阳光。~面。~历。向~。夕~。

4.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(多用于地名):衡~(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)。洛~(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)。

5.温暖:~春。

6.外露的,明显的:~沟。~奉阴违。

7.凸出的:~文图章。

8.关于活人的:~间(人世间)。~宅。~寿。

9.带正电的:~电。~离子。

10.电流流入的:~极。

11.古同“佯”,假装。

12.姓。

4、详细释义

〈名〉

  1. 形声。从阜,昜(yáng)声。从阜,与山有关。本义:山南水北

2.同本义阳,高明也。——东汉·许慎《说文》

山南为阳,水北为阳。——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
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。—《尔雅》

利刊阳木而火之。——《周礼·柞氏》。注:“生于山南为阳木。”

河阳之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华山之阳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
阳谷皆入汶。——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
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

3.又如:衡阳(在衡山之南),洛阳(在洛河之北);阳陆(山之南);阳濒(水之北岸);阳林(生在山南的林木);阳木(山南之木);阳柯(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);阳崖(向南的山崖);阳坡(向阳的山坡)

4.太阳

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

阳春布德泽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长歌行》

斜阳草树。——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
少年如朝阳。——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
5.又如:阳精(太阳);斜阳;阳宗(指太阳);阳明(太阳、阳光。也指光明。人体经络名);阳彩(日光,太阳的色彩)

6.物体的正面,前面

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,无字处为阳。——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钱面》

7.农历十月的别称。如:阳月(农历十月的别名,也称小阳春);阳朔(农历十月初一)

8.外面

必谋功不察志,论阳效不存阴计。——汉·王充《论衡定贤》

9.又如:阳浮(表面顺从);阳效(表面的功效);阳冻(地面上的冰冻);阳事(外治,宫廷以外的政事);阳冰(结在水面的冰)

10.晴天

仰福帝居,阳曜阴藏。——《文选·张衡·西京赋》

11.天

阳灵停曜于其表,阴祗雾于其里。——《文选·左思·魏都赋》

12.又如:阳灵(天神);阳祀(祭天及宗庙)

13.人世

唐王游地府,回生阳世,开设水陆大会,超度阴魂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
14.又如:阳类(人世间的物类);阳寿(人在世间的寿命);阳报(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);阳功(人间功德)

15.额。又指前面正面

凡卜,辨龟之上下,左右,阴阳,以授命龟者,而诏相之。——《周礼》

16.眸子。借指美目

阳,《方言》:燕、代、朝鲜、洌水之间或好目为阳。——卷子本《玉篇》

17.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,跟“阴”相对。如:阴阳二气;阳九

18.古代阴阳家、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,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,有旱灾九年,称为阳九。其余尚有阴九、阴七、阳七、阴五、阳五、阴三、阳三等。阳为旱灾,阴为水灾。

19.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,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。阳九为奇数,为阳数之穷;百六,偶数,为阴数之穷。

20.道家称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,小百六;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,大百六。(天厄称为阳九,地亏称为百六);阳干(指十干中的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。即列于单数位天干。与阴相对);阳木(春夏所生的

树木。一说为山南之木);阳辰(相术家以十二地支中的单数位,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戊六日为阳辰,余六日为阴辰);阳鱼(鱼。因其生于阴生属于阳,故名);阳童(未成年而死的庶子。一说男孩夭亡为阳童,女孩夭亡为阴童);阳施(阳气散布);阳道(外事,政事);阳会(古俗妇女于每月十九日夜举行的一种聚会);阳德(阳气。也指日);阳错(阴阳家的迷信之说);阳声(古乐声分阴阳,六律为阳声。也指清声);阳灵(祭天之所。也指太阳)

21.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。

太阳藏独至,厥喘虚气逆,是阴不足,阳有余也。——《素问》

22.又如:阳病(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);阳疾(中医指热邪)

23.春秋国名。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。

24.春秋燕邑。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。

25.指春夏夫人在阳则舒,在阴则惨,此牵乎天者也。——张衡《西京赋》

26.又如:阳和(春天的暖气);阳夏(夏季);阳时(春夏之时);阳官(指《周礼》中的春官)

27.中午

夏后氏祭其暗,殷人祭其阳,同人祭日以朝及暗。——《礼记》

28.通“旸”。日出

殷人祭其阳。——《礼记·祭义》。郑玄注:“阳,读为曰雨曰旸之旸。”

艾,时阳若。——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
29.姓。如:阳成(复姓)

30、阳代表积极、进取、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现象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"对立,互根,消长,转化"八字括之。

31、九,例为:重阳,九月九日。

5、古籍释义

6、说文解字

高、明也。从?昜声。与章切。注:?、?、?,古文。

7、说文解字注

高朙也。闇之反也。

从?。不言山南曰昜者、阴之解可错见也。山南曰阳,故从?。《毛传》曰:山东曰朝阳。山西曰夕阳。

昜声。与章切。十部。

8、康熙字典

《唐韵》:与章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:余章切。《正韵》:移章切,音羊。《玉篇》:营天功,明万物谓之阳。《说文》:高明也。

又日也。《诗·小雅》: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传:阳,日也。《左传·文四年》:天子当阳。《礼·祭义》:殷人祭其阳。注:阳谓日中时也。《孟子》:秋阳以暴之。

又《楚辞·远游》:集重阳,入帝宫。注:积阳为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阳。

又《玉篇》:双也。

又月建。《尔雅·释天》:十月为阳。《诗·小雅》:岁亦阳止。

又《尔雅·释天》:春为靑阳。注:气淸而温阳。

又《尔雅·释天》:太岁在癸,曰昭阳。

又五月五日曰端阳,九月九日曰重阳,见《月令广义》。

又《尔雅·释山》:山西曰夕阳,山东曰朝阳。《诗·大雅》:度其夕阳。

又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

又水北也。《诗·大雅》:在洽之阳。《谷梁传·僖二十八年》:水北为阳。

又《释名》:丘高曰阳丘,体高近阳也。

又《诗·豳风》:我朱孔阳。传:阳,明也。

又《玉篇》:清也。

又《诗·周颂》:龙旂阳阳。传:阳阳,言有文章也。

又《诗·王风》:君子阳阳。传:阳阳,无所用其心也。

又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以阳礼敎让,则民不争。注:阳礼谓鄕射飮酒之礼。

又国名。《春秋·闵二年》:齐人迁阳。注:阳,国名。《战国策》: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。注:博物志,晋阳国侯溺水,因为大海之神。

又《春秋·昭十二年》: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。注:阳卽唐,燕别邑,中山有唐县。

又县名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:西过高阳。注:属留。

又关名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: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。

又《左传·昭二十四年》:公孙于齐,次于阳州。

又阳城,山名。汉为县,属颍川郡。

又古帝号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:帝颛顼高阳氏。

又《释名》:立人,象人立也。或曰阳门,在前曰阳,两旁似门也。

又《玉篇》:伤也。

又庄子《达生篇》:西北方之下者,则泆阳处之。注:泆阳,鬼名。

又抱朴子《登涉篇》:山中树能人语者,非树能语也,其精为之,名曰云阳。

又昌阳,菖蒲别名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昌阳引年。

又姓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子虚赋》:阳子骖乗。注:古仙人阳陵。《广韵》: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,后裔因邑命。

又汉复姓,有二十二氏:欧阳、高阳、青阳、孙阳、子阳、周阳、泾阳、逼阳、梗阳、戏阳、鲑阳、叶阳、陵阳、鲜阳、栎阳、濮阳、太阳、老阳、安阳、成阳、朱阳、索阳。

又通作“扬”。《礼·玉藻》:盛气顚实扬休。注:顚,读为阗。扬,读为阳。盛身中之气,使之阗满其息,若阳气之体物也。《释名》:阳,扬也,气在外发扬也。

又与佯同。《礼·檀弓》:阳若善之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:阳尊怀王为义帝,实不用其命。

又音肠。《尔雅·释诂》:阳,予也。注:鲁诗云:阳如之何,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。疏:汉书艺文云:鲁申公为诗训,故是为鲁诗。其经云:阳如之何,申公以阳为予,故引之。《释文》:阳,音肠。《五音集韵》:俗作?。《字汇》:俗作阦。《字汇补》:亦作阳氜。

声明:百科吧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569242693@qq.com